王士雄
(本篇為2009年第159號信息,被盟中央采用)
隨著《民辦教育促進法》的頒布實施,民辦教育迎來了發(fā)展的春天,由于其管理體制更趨近于企業(yè)管理,實行優(yōu)勝劣汰的用人制度,獎懲機制靈活,所以通常教師的積極性能動性更高,對于學生的教育培養(yǎng)也更加用心,使得民辦學校的升學率節(jié)節(jié)攀高,而公辦學校的“鐵飯碗”政策,干與不干一個樣,干好干壞一個樣,人員只進不出,死水一潭,暮氣沉沉,教師沒有工作的積極性,也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,最
在某些地區(qū)就出現(xiàn)了學生放棄公辦學校而選擇民辦學校的現(xiàn)象,即使在政府加大對公辦學校的資金投入,使公辦學校在硬件設施上遠優(yōu)于民辦學校的情況下,仍然出現(xiàn)公辦學校招生遇冷現(xiàn)象。在義務教育階段,即便公辦學校是免費入學而私立學校收取高額學費,也不能阻止學生家長涌向私立學校的腳步。在我們的調查中,雖然大部分地市仍以公辦教育為主,但也不能忽視部分地市義務教育階段相當嚴重的私有化傾向。如某市城區(qū)公辦學校凋零,招生極為困難,以2009年招生為例,100多名教師200多畝土地的公辦學校,初中僅招2人,無法開班轉移給其他學校。另一所公辦學校招生9名學生,苦苦支持辦一個班。九個教師教九個學生;另一所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,因招不到生而被合并了,而僅一墻之隔的私立初中一招就是幾千人。不到十畝的校園擠了數(shù)千名學生,體育課等只好不上。在調研中,我們還發(fā)現(xiàn),假私立,用公辦學校資源搞民辦公助的情況很突出,公辦學校招不到生,私立學校紅火。有些私立學校校長,四處躲貓貓,手機號碼經常換。找熟人找關系,好不容易進一個人;在另一個市里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市區(qū)以公辦為主,但縣以民辦為主,把義務教育當產業(yè)來辦。
當義務教育成為一種產業(yè),便把教育變成了賺錢的手段,試問“不盈利,誰還來辦學?”。因此,出現(xiàn)了小學沒有畢業(yè)的人去做初中校長。十多畝土地上擠了幾千名學生。租幾間房子,雇幾個人就辦學了的現(xiàn)象。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,九十多人一班,已司空見慣。一百多人一班已不足為奇。教師體罰學生已成普遍現(xiàn)象。青少年被“奴化”了還美其名曰:“嚴師出高徒”。
由于公辦學校教學質量的下降,私立學校升學率上升,學生為到私立學校就讀,不得不付出高昂的學費,把教育中政府的義務轉嫁到了學生和家長的身上。這實際上是架空了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。而私立學校辦學條件的欠缺,為追求升學率和利益最大化的心態(tài)必定影響學生的基礎教育,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,動搖國家素質教育的政策,這種義務教育產業(yè)化的苗頭、傾向如果放任其發(fā)展將動搖國家義務教育根基,應當引起各界重視。對此,我們提出以下建議:
一、加強政府管理職能,強化對私立學校成立的審批和監(jiān)管,按照《義務教育法》的規(guī)定“辦學必須具備場地、師資、經費來源。”嚴防一些不符合辦學條件的學校成立。
二、加速教育體制改革。“教育是改革最頑固的堡壘”。過去我們一說均衡發(fā)展,一說改造薄弱學校,總是側重在投入。今天來看,投入已基本到位,但公辦教育體制仍有很大弊端,必須調動公辦學校教師的工作熱情,努力提高升學率,贏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可,目前的辦法是一步到位的解決圍繞學校的難題,把富裕人員社會化,把現(xiàn)有工資的30%拿出來做獎勵工資。并逐步擴大。選派得力的校長。使教育真正回到教育者的手中。
三、應試教育的改革也應同時進行,現(xiàn)在是社會牽著家長鼻子走,家長牽著學校鼻子走。這樣下去路越走越窄,升學率是衡量學校的唯一標準,為了升學率,有的私立學校變了味,小學升初中不準考試,就在暑期辦“銜接班”,讓小學生來上課,從中選優(yōu),有的干脆考試,與公立學校爭搶優(yōu)質生源,從而這些學校進入良性循環(huán),當然是越辦越紅火。我們應該堅決杜絕考試和變相考試,不能在公、民辦間搞兩個政策。
四、高考的改革也在啟動,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,招生方法應有所變革,使之對中、小學的教育有所指導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