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盟先賢陳望道,在復旦被尊稱為“望老”、“望道先生”,于1891年出生于浙江義烏縣城西的一個叫分水塘的小村莊,是《共產黨宣言》中文全譯本的首位翻譯者,是將真理的火種帶來中國的先驅者。
我的爺爺陳望道是一位兼革命家、教育家、思想家、修辭學家、語言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大師。他是我國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活動家、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(fā)起組成員之一;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、中國共產黨上海地委的第一任書記、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(chuàng)始人之一;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、中國修辭學的奠基人、中國現(xiàn)代新聞教育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;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、常務委員會委員、建國后復旦大學任期最長的(任期25年)校長;也是民盟上海市委主委、民盟中央副主席;還曾擔任過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、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文化部部長,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高教局局長,歷任全國政協(xié)常委、全國人大常委等職。
盡管望道先生一生有如此的經歷和威望,但在朋友、同事和家人眼中,卻始終是一位既嚴肅又寬容的長輩,一位低調、勤儉、律己、自力更生的老人,無論是住、行、穿、用和日常處事,望老可謂“不畏人言”的典范。
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,因為兼任著市政協(xié)副主席,經常有外事接待任務,學校擬安排望老入住復旦第九宿舍的綠樓,也就是今天的國福路51號,一棟西班牙風格的小洋樓。望老開始一直不同意,認為就他們夫婦倆和我父親三個人住太浪費了。后來因為組織一直勸說,也因為外事接待需要,才同意入住,但要求將他主持的中文系語言研究室由校內遷入國福路51號底層,而望老和夫人蔡葵及我的父親陳振新的居所則放在二樓和三樓。后來我父母結婚后帶著我和哥哥兩個也都居住在那里,直到爺爺去世。
當時,全上海一共有三輛公務用的奔馳牌轎車,是供市政府接待外賓使用的,因為常年外事接待的需要,市里為望老配備了一輛。平時奔馳車一直停放在51號小樓西側的車庫里,有外事任務需要時可以通知司機來開。有一次我哥生病發(fā)高燒需要趕緊送醫(yī)院,正好爺爺要外出開會,本想順路搭他的車過去,但爺爺沒有同意,說公家的車就只能用于公事,自己的事我們要自己解決,不能占用國家的資源搞特殊化。后來我母親只好抱著我哥哥,乘坐當時的3路有軌電車趕去醫(yī)院看病。
不管是作為復旦的校長、華東六省一市的文化部長還是中科院學部委員出席各種會議,爺爺常年穿著的都是一套有點褪了色的舊中山裝,人有些消瘦卻很矍鑠。除了日常穿的中山裝,爺爺也有幾件比較新的衣服,有春秋天穿的嗶嘰料的中山裝,也有冬天穿的粗呢料的中山裝和大衣,但都是在接待外賓或參加國家重要會議時才穿。我曾看到過這幾年我爸媽捐給復旦檔案館的爺爺當年穿過的衣服,就有六七成新的中山裝和大衣。爺爺?shù)拇┲蜕钣闷窐O其簡單,一身干凈的中山裝,是爺爺望老一生的形象。
望老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,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了學校的教育、科學研究和師生員工的生活上。爺爺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,要辦好教育和科學研究,教師是至關重要的,因此他特別注意學校的教師群體。爺爺平時的生活十分節(jié)儉,但一發(fā)現(xiàn)哪位復旦教師生活有困難,他都會盡可能的去給予幫助,而且注重方式方法。我知道復旦曾有一位賈植芳教授,爺爺每個月都資助他40元錢,怕他面子過不去不肯收,就讓奶奶對他說“我們兩個人錢花不完,請你幫忙花”。同樣,遇到學校建設缺錢的時候,望老也會傾盡所有的去支持。復旦六十周年校慶時,為便于邯鄲路南側家屬宿舍區(qū)的教職員工到學校上班方便,準備在邯鄲路220號新建一個校門。當時核算下來建設費用需要二萬多元,但學校的經費卻只有一萬元左右,望老聽說后就拿出了他幾乎所有的稿費,只為了能讓復旦師生員工有一個便捷的進出路線。在后續(xù)校園綠化建設時,望老不僅提供了很多的設計思路,還將陪夫人蔡葵赴青島療養(yǎng)時掏錢買回來的很多苗木都種植到了校園內。
當時的復旦大學位于上海東北角,屬于郊區(qū),近萬名復旦師生員工的日常生活以及教職員工子女的上學、工作都非常不方便,在六七十年代糧油副食品的供應也都遠不如市區(qū)。在望老病危彌留之際,市里領導多次去探望他,問他有沒有什么需要政府幫忙的,望老說:“我個人沒有任何要求,只是希望早日能把復旦的戶口劃歸市區(qū)”。在爺爺去世后不久他的心愿終于達成。
爺爺臨終前對我父母說:“我一生教書,愛好讀書買書,家中唯有數(shù)千冊圖書,愿意全部捐獻給學校圖書館。”至今復旦圖書館里還專設有一個望道書屋,珍藏著爺爺?shù)膸浊詴?/p>
爺爺雖因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貢獻而身居高位,但他一直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做的。在他內心,對于共產主義的信仰是終生的,這或許就是習總書記給國福路51號《共產黨宣言》展示館宣講隊回信提到的“心有所信,方能行遠”的意思吧。
今年2024年,是望老誕辰133周年,在緬懷先賢的同時,重溫前輩清廉自律的事跡,以期更加堅定地不忘初心,砥礪前行。
作者:陳曉帆陳望道之孫,上海市楊浦區(qū)政協(xié)委員、民盟上海市楊浦區(qū)委員會委員、上海曉衍規(guī)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(jiān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